樂享電商的便利,憧憬智慧城市的美好,期待“互聯網+”的無限可能……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里,技術的進步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益者。與之相隨,當個人信息不斷被收集、利用,隱私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便利化與隱私權,如何選擇?
“普吉島7日游,二手房交易,海外代購……最近上網總能在許多頁面上看到我所關注的信息,感覺自己的隱私被誰窺知了。”5月20日,家住濟源的陳女士表示。
與陳女士的憂慮不同,在洛陽工作的陳蕊卻挺享受數據推送的便利。“網購時經常收到與自己搜索東西相似的推薦,覺得挺方便。”陳蕊說,對于信息被收集的情況,她則表示“沒什么可擔心”。
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這意味著近半數人的生活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根據今年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在網民對互聯網安全的感知調查中,有45.1%的人選擇了比較安全,42%的人認為不太安全。
有效預測、精確直達等特性,讓大數據為個性化醫(yī)療、商業(yè)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但這種以收集個人信息加以深耕使用的邏輯,令個人隱私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手機支付寶的手勢密碼只要錯誤輸入五次就能通過程序重新設定,如果手機丟了,別人就能輕易修改你的密碼。”“80后”網購達人小石道出了不少人的 憂慮。QQ群數據泄露,支付寶信息泄露,12306網站用戶信息泄露……近年來,網絡安全事件頻發(fā)。正如許多業(yè)內專家所擔憂的那樣,隨著智能終端的不斷普 及和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網絡安全問題將集中出現。
2014年,我國的公共Wi-Fi迎來了爆發(fā)式增長。據360一項全國調查顯示,國內80%的Wi-Fi能被輕易破解,用時不超過15分鐘。由此引發(fā)的網銀賬號被盜、個人信息泄露等案件也呈逐年上漲趨勢。
當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智能手機上網時,當人人都開始習慣依賴各種公共Wi-Fi時,卻少有人了解,所謂“免費”并非沒有代價:“消費者進店后登錄公 共Wi-Fi,通過技術跟蹤就能知道他的消費信息和習慣,繼而進行更精準的營銷。這是目前許多外國商業(yè)零售商采取的方式,國內一些企業(yè)也正在嘗試。”一位 商場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邊是大數據帶來的種種便利,一邊是個人信息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如何選擇?對很多人而言,這的確是個難題。
誰在窺探“我”的隱私?
“大數據大大地威脅到了我們的隱私和自由,這都是大數據帶來的新威脅。”雖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向世人展示了大數據神奇的變革能量,但他也不曾忘記,大數據對個人隱私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他甚至將大數據的使用方比作“無處不在的第三只眼”。
明明接入公共Wi-Fi,卻被黑客悄然移花接木,郵箱、密碼以及手機里的照片都盡在他人掌握之中。今年央視“3·15”晚會的一個現場試驗讓不少觀 眾心驚。而對黑客而言,這只是“舉手之勞”。“Wi-Fi上網需要通過DNS服務器。用戶一旦使用被黑客篡改的惡意DNS服務器訪問網站,就有可能被劫持 至釣魚網站,最終導致賬號密碼等個人隱私信息被盜。目前,DNS被惡意篡改已成為全球網絡安全的最大隱患。”網絡工程師張瑞澤介紹說。
“有些互聯網公司也會在網頁上加代碼,通過服務器cookie收集客戶信息,甚至能夠精確到某個人群,用戶根本無法察覺。”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網絡工程師告訴記者,“當你上網時,你的年齡、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信息都可能被窺探。”
作為大數據時代的黃金資源,個人信息已成為各方逐利的對象。正如馬云所言,阿里巴巴公司本質上是一家數據公司,做淘寶的目的不是為了賣貨,而是獲得所有零售的數據和制造業(yè)的數據;做物流不是為了送包裹,而是將這些數據合在一起。
如果說黑客是隱匿的信息跟蹤者,那么有些平臺卻是公開的信息收集者。電商掌握著你的消費信息,網站保存了你的注冊信息,銀行坐擁你的信用卡信息,航 空公司留存了你的身份信息,“當不同的商家開始共享這些個人信息,我們每個人都將變成透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一位教授表示。
隱私,拿什么保護你?
當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對個人的隱私形成威脅時,該如何應對?
在采訪中,許多被訪者表示,遇到網絡信息泄露事件時,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卻不知該如何維權。
“這種情況下,當事人自己通常無法知道自己的隱私信息流向了何處,侵權對象模糊,維權難度不小。”律師陳為鴻表示,重要的是,個人信息與隱私邊界如何劃定,目前沒有相關法律涉及。
記者查閱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發(fā)現,其中多處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明確規(guī)定:如“消費者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 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等。但對于這樣的表述,受訪的多位專家都表示,規(guī)定過于原則,尚需盡快制定相應的 法律實施細則。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數據時代下,有效保護每個人的隱私?
《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給出的答案或可借鑒:讓數據使用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使用數據的公司就需要基于其將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對涉及個人數據再利用的行為進行正規(guī)評測。”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也提出:“不能以大數據的合理使用進行免責。”比如,歐盟的數據保護法就更強調個人對信息數據的管理和使用權利,個人必須詳細地被告知自己數據的收集情況及用途。而對于泄露用戶隱私數據的公司,最高罰金將達到該公司年度營收的2%。
此外,個人也需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業(yè)內專家列出了幾條提醒:一是重入口。使用安全瀏覽器;二是抹痕跡。經常清除電腦cookie和歷 史內容;三是多留心。不要在陌生網站隨便注冊賬號,不要輕易在各種網站公布自己的私密照片和信息,不要在郵件中發(fā)送重要信息,不要在任何時候使用“直接登 錄,記住密碼”;四是少沾光。慎用公共Wi-Fi,尤其是免費的;五是戒好奇。陌生的信息不要輕易打開。
“我國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尚未跟上大數據技術發(fā)展的速度。在真正擁抱大數據時代之前,我們還有不少事要做。”一位專家表示。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