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圍繞伊朗的國際局勢惡化,給全球石油市場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中國更是大受影響。在美國因伊核問題宣布制裁伊朗之后,美國在全世界開始游說以尋求更多的支持。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日本和韓國正尋求開辟其他原油供應渠道,以回應美國政府所施加的停止購買伊朗石油的壓力。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于1月10日、11日訪華。有美國官員曾表示,蓋特納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說服中國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
就在蓋特納抵京的當天,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劉為民明確表示,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大國,有著合理的能源需求。中國同伊朗保持著正常、公開、透明的能源和經貿合作,這與伊核問題沒有關系,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不應受到影響。中國外交部的這一表態(tài)是解釋性的,并未反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但有消息稱,蓋特納并未獲得中國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的承諾。
美國的制裁大棒隨即跟上。1月12日,美國國務院宣布了對中國的珠海振戎、新加坡Kuo Oil Pte Ltd和阿聯酋的FAL Oil Company Ltd等三家與伊朗有石油貿易往來的公司實施制裁。其中,珠海振戎被視為伊朗精煉石油產品的最大進口商。美國國務院稱,受制裁的三家公司將不能夠取得美國出口牌照、美國進出口財務安排,以及美國國內任何一家金融機構1000萬美元以上貸款;這些規(guī)則至適用于受制裁的三家公司,所屬國家及其他公司不受影響。
從美國的制裁行動來看,這一招是經過精心選擇了的。既要給中國一些顏色看,同時還留有后手,向中國的國有石油企業(yè)巨頭發(fā)出了明確的警告信號。在中國主要的海外供油市場中,伊朗占有重要位置。2010年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進口國(占比20%,其次為日本、印度、意大利和韓國),同時伊朗為中國2011年占比25%的第三大原油進口來源(前兩位為45%的沙特和28%的安哥拉),且數量比2011年增加近30%。
對此,中國國內有相當多的評論認為,中國肯定不會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但在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看來,如果事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中國一定會停買伊朗原油的。而目前的很多跡象都在顯示,中國正在為伊朗原油的斷流做準備。
14日-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邀對沙特、阿聯酋、卡塔爾三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領導人在伊朗面臨日漸增大的制裁風險之際出訪中東地區(qū),首要目標便是嘗試確保中國能源供應不會因伊朗緊張局勢而受到影響。而上述三個國家對于中國能源供應的意義非常大,沙特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卡塔爾則在最近成為中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數據顯示,2011年前11個月中國從上述三個中東國家的原油進口量共計達115萬桶石油/日,這幾乎占中國總原油進口量的1/4。
值得注意的是,溫家寶在14日與沙特王儲兼副首相納伊夫舉行會談時指出,雙方要擴大原油、天然氣貿易和上下游合作,全方位深化能源伙伴關系,加強規(guī)劃指導,大力推進投資合作。溫家寶還指出,中國政府鼓勵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yè)更多參與沙特鐵路、港口、電力、通訊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會談后,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與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簽署了合資在沙特建煉油廠的協議。根據協議,兩大公司合作在沙特西部沿海城市延布建設一座占地面積520萬平方米的煉油廠,日加工阿拉伯重油40萬桶,預計2014年下半年投入運營,總投資接近100億美元。沙特阿美將持有62.5%的股份,中石化持有剩余股份。
我們還注意到,近期,中國三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最近都放緩了在伊朗的投資步伐。
戰(zhàn)略和外交從來都是為了交換利益。陳功指出,在蓋特納訪華之后,沙特等中東國家的適時出現不是偶然的,這很可能存在一種戰(zhàn)略安排:只要中國不反對對伊制裁或者對伊動武,那么中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將由沙特等其他國家來保障。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維基解密披露的電報稱,美國官員曾在2009年8月對沙特石油部長說,他們不反對沙特向中國出口部分石油,以代替中國從伊朗進口的石油。電報說,這會減少伊朗對中國的影響力,是一個有利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局勢發(fā)展到了一定限度,中國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能保證中國的利益,一切皆有可能。不過相比于中國目前在中東的石油供應形式,將可能出現一輪大的利益變局!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