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發(fā)起“以人工智能方案加強應對氣候災害韌性全球倡議”,旨在利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加強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減少災害風險。該倡議由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萬國郵政聯盟、國際氣象組織等多個機構共同參與,是對此前“人工智能與自然災害管理焦點組”機制的延續(xù),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災害管理,以及為相關的研究創(chuàng)新和標準制定提供專業(yè)化指導支持。
此次發(fā)起的全球倡議,重點在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實現氣象災害的早期預警,與聯合國其他有關機制密切協調。倡議隸屬于“人工智能用于全民早期預警”工作組,該工作組由世界氣象組織“全民早期預警”倡議設立,并向其下設的跨領域科技協調小組進行工作匯報。“全民早期預警”倡議于2022年3月份由聯合國秘書長發(fā)起,目標是確保到2027年,全球所有人都能被早期預警系統覆蓋和保護。在全民早期預警行動計劃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被寄予厚望,“人工智能用于全民早期預警”工作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加強機構建設,提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對于全民早期預警的貢獻作用,其關鍵成員包括國際氣象組織、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紅十字聯合會等。“全民早期預警”包括了災害知識分享普及、災害觀測監(jiān)視預防、預警信息發(fā)布交流、災害應對能力建設四大支柱領域,根據倡議計劃,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將在上述領域同步加強。
在加強氣象災害早期預警的同時,該倡議還將重點開展標準化工作。國際電信聯盟在其發(fā)布的《自然災害管理標準化路線圖:趨勢與差距》報告中指出,按照時間階段劃分,災害管理包括預防、準備、應對、重建等環(huán)節(jié),現有標準對于早期環(huán)節(jié)的覆蓋不足,包括生物災害在內的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災害也存在類似短板。雖然在很多應用場景下用到了人工智能技術,但因為缺乏標準化,因此存在數據歧視等問題,導致最終結果的可信賴度不足。為了修正有關問題,負責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工作組不僅應在建模階段重點針對開源數據獲取以及利益相關方參與樹立標準,還應在應用階段強化對決策支持體系的標準化。
總體來看,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使其在氣象領域,尤其是應對氣象災害方面有著強大能力優(yōu)勢和廣闊應用前景。在超強算力下,人工智能可以直接從氣象觀測數據中計算并輸出預報結果;在自主學習下,人工智能可以熟練掌握天氣氣候機理理論,提升預測準確率。正是由于潛力突出,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高度看重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其2024年至2027年的戰(zhàn)略計劃中,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推動氣象科技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計劃推出一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短臨預報示范項目,支持全民早期預警。
中國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用于氣象預測上走在國際前沿。今年6月份,中國氣象局發(fā)布3個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系統,分別是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風清”、人工智能臨近預報系統“風雷”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節(jié)—季節(jié)預測系統“風順”。今年上半年,中國氣象局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在30秒內生成未來10天的全球天氣預報,顯著提升了對強對流天氣預報和臺風路徑預報的準確率。
正如今年5月份舉行的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會所展示的,“向善”已成為國際社會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的共識性態(tài)度。聯合國多個組織表示,極端氣候正在成為全球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損害了幾乎所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更好應對氣象災害,正是其“向善”應用的最直觀體現,未來有望凝聚更多國家的合作合力,幫助全人類更好應對氣象災害的挑戰(zhàn)。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