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問題是好事,解決問題是大事,回避問題是蠢事,沒有問題是壞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本質上是人們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解決其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而其所依托的是各種技術、工具和手段的發(fā)明和使用。和其他工具、技術或手段一樣,數字化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問題。數字化演易的解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復雜的事物,把復雜事物簡單化;數字化演易的轉換方法則進一步,幫助我們立足于當下和實踐,把組織或業(yè)務的問題,轉換為數據、流程、算法或場景等數字化建設等方面的問題。
談到問題的解決,我們首先要有正確的問題觀。據《鶡冠子·卷下·世賢第十六》記載,魏文王曾問名醫(yī)扁鵲: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yī)?”
答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又問:“可得聞邪?”
答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根據上述問答可知,扁鵲的大哥的醫(yī)術應該最好,因為他治病于無形(未有形)??墒牵谑浪兹搜壑?,只有扁鵲才是名醫(yī),而他的大哥則寂寂無名,這與世俗人的問題觀有關——治未病不如治已病!現在,經過多年的系統性教育,我們大都知道,上工治未病,救火不如防火,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正確的問題觀。
前文中我們已經談過,如果把事物或組織當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她大體由三個方面組成:形而上的“道”、形而中的“制”,以及形而下的“器”。形而下的“器”是具體、可察的東西,人們也容易認識到“器”上表現出來的問題。但是,根據“道”、“制”、“器”等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知道,“器”是由“制”決定的,而“制”是由“道”決定的,“器”上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其根子在“制”和“道”。依此類推,組織的資源獲取或消耗不經濟,組織的產品或服務沒有競爭力的,組織的客戶不滿意或品牌美譽度低,等等,這些“器”層面的問題,其根子和解決辦法要從“制”和“道”等層面去尋找。因此,如果要通過數字化來解決組織和業(yè)務的問題,就要把結果面的問題轉換為過程面的問題,把人的問題轉換為工具或技術的問題,把執(zhí)行的問題轉換為決策的問題,把界面的問題轉換為體驗的問題。
結果問題轉換為過程問題
組織的運營結果(outcome)是由經營過程所決定的。組織的經營結果有多個方面的表現,比如,資源的獲取成本和使用效率,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單位投入的產出回報率,年營業(yè)利潤的增長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利益相關方的收益,等等。無疑,任何一個組織都希望實現收益的最大化,而收益最大化的反面就是運營結果中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要想得到好的解決,需要從經營過程中去找原因,即,從經營過程三要素,也就是形而中的“制”的構成三要素——人員、流程、工具或技術中去尋找解決辦法,這就是所謂的把結果問題轉換為過程問題。
人的問題轉換為工具或技術問題
形而中的“制”是人員、流程、工具或技術的融合。其中,流程是它的表現形式和演進路徑,起到“管線”的作用,以便于“制”能夠有序的運行,即,正確、有效地消耗資源,產出產品或服務,把客戶的不滿意轉變?yōu)闈M意。“制”在實現它的轉化行為的過程中,人員、工具或技術所起到的是使能(enabler)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人員是人性化的使能,工具或技術是非人性的使能。在使能作用的發(fā)揮上,人員、工具或技術之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工具可以替代人員,比如通過自動化,把人從操作型、可重復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技術也可以替代人員,比如RFID技術、Office軟件、MIS系統,把人從簿計性、統計性工作中解放出來。
圖3:人員問題轉換為工具或技術問題(圖片來源:數字化演易)
人員是“制”中最靈活的因素,他(她)們對“制”的賦能,正則可以正到正無窮,負則可以負到負無窮。把人員的問題轉換為工具或技術問題,可以把人員對“制”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把人從大量、繁瑣和低價值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那些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更能體現人的價值的工作。
工具或技術對人員的替代,最終要體現和落實到流程中。因此,在哪里替代,如何替代,替代的效果評價方法,等等,需要先仔細審視相關的業(yè)務流程,這也是業(yè)務流程重組(Business Processes Reengineering,BRP)的必然和意義所在。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選擇重于努力。組織的運營效率和效益低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差等形而下的“器”的問題是由組織中形而中的“制”——運營和商業(yè)模式所決定的,但歸本溯源是由組織中形而上的“道”——組織的選擇、決策和目標等決定的。因此,要想根本上解決組織的問題,還要把執(zhí)行問題轉換為決策問題。
組織的決策質量,很大程度受到決策方式的影響。在有些企業(yè),經營決策和目標的確定來自于老板的直覺或拍腦袋,或者來自于過時的、片面的、碎片化、長滯后的歷史數據,其決策質量可想而知。為了提高組織的決策質量,將組織和業(yè)務的問題轉化為數字化問題,或者說數據和算法的問題,就是要在組織中建立數據驅動的決策體系(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舉例來說,在數字化營銷工作中,通過用戶畫像(user persona),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用戶的消費行為。在快速消費品行業(yè),對用戶畫像的維度或標簽可以多到近百個,再根據這些標簽來進行精準和個體化的產品或服務推薦,就可以實現所謂的升維決策和降維執(zhí)行。
圖4:數據驅動的決策與用戶畫像(圖片來源:數字化演易)
界面問題轉化為體驗問題
形而中的“制”與形而下的“器”之間,“制”的人員、流程、工具或技術之間,“器”與“器”之間,是通過界面來發(fā)生作用或鏈接的。界面太復雜,相關要素之間就可能不會很好地實現這種鏈接。比如,以人員或客戶為例,人們只能理解和掌握他們所能理解的東西;如果界面太復雜,“制”或“器”設計得再好,也發(fā)揮和實現不了所預期的效果。在界面的設計上,我們更需要“下里巴人”,而不是“陽春白雪”。
營銷學中有一個專業(yè)術語——感知價值,只有客戶能夠感知到的價值,才是有效的價值。因此,渠道、觸點、產品或服務等的界面設計要從感知出發(fā),注重用戶體驗。具體到數字化建設中,要將界面問題轉換為場景問題,把用戶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和體驗設計的理念貫穿始終。面向外部用戶是如此,面向內部用戶也是如此。
圖5:用戶旅程地圖示意(圖片來源:數字化演易)
綜上所述,數字化演易的轉換方法,就是以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為導向,將結果問題轉換為過程問題,將人的問題轉換為工具或技術的問題,將執(zhí)行問題轉換為決策問題,將界面問題轉換為體驗問題,而本質上是將組織和業(yè)務的問題轉換為數據、流程、算法和場景的問題。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