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從2012年被引入中國之后,涉足餐飲、家政、出行、美甲、房地產、生鮮等諸多行業(yè),但是到2015年初,僅僅2年的時間就尸橫遍野,遍地哀鴻。幾乎每個行業(yè)都有倒閉的O2O企業(yè)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在2015年下半年,已經有超過300家、涉及16個領域的O2O平臺相繼倒閉?;旧厦總€涉足O2O的領域都有企業(yè)在不斷倒閉,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發(fā)達城市。
O2O最早的雛形源于2006年沃爾瑪提出的的Site to Store 的B2C 戰(zhàn)略,即通過B2C 完成訂單的匯總及在線支付,顧客到4000多家連鎖店取貨。隨著Groupon的模式火爆全球,O2O的模式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所以從源頭而言,這種模式的本質意義,就是讓互聯網時代的商業(yè)模式,不至于線上和線下分的太開。
線上有線上的游戲規(guī)則,線下也有線下的游戲規(guī)則,兩種規(guī)則如何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個才是難點。
潛客引流:可做的空間已經比較小了
其實當前互聯網市場基本上處于寡頭格局,BAT從2014年開始大規(guī)模的投資O2O領域,基本上市場上爆出來的比較有亮色的O2O企業(yè),背后或多或少都有BAT投資的影子。例如,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團購市場份額美團網占比56%,大眾點評團占比21%,糯米網占比13%。較2013年同期分別增長19、3、4個百分點。這些都是BAT投資導致的結果。
因為生活服務類是O2O主要的挖掘領域,且加上互聯網線上資源無非就是電商、搜索和社交三種主要形式,因為流量的最終走向必然要產生實體的消費才有意義,所以將流量牽引到線下,努力將單純在線上消費或單純在線下消費的顧客爭取過來,即獲取潛客,這是一種趨勢。
這種潛客引流的方式分為幾種途徑:優(yōu)惠導流模式,例如Groupon用Coupon券建立了團購的模型,線上發(fā)放優(yōu)惠券,吸引客流到線下驗證憑證并消費;還有一種,可稱之為內容導流模式,即用線上優(yōu)質的內容資源,將消費者導引至線下,知乎、訂餐小秘書、攜程都是采用的這種模式。早期采用這種模式有Autohome、易車、太平洋數碼等企業(yè)。不過這幾種模式后來產生了很多變體,導流形式發(fā)生了轉變,產生了線下對線上的模式,比如洗車行業(yè);WIFI導流,例如一些企業(yè)借助店內提供的免費WIFI,指引消費者完成線上的商業(yè)行為等等。
無論獲取潛客的手段多么繁復,但是本質上還是線上線下的商業(yè)行為的結合。所以線上和線下只要結合的比較好的公司,消費者在哪里消費都一樣, 畢竟線上線下結合的必要條件,就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者之間只要結合的比較好,基本上都可以滿足消費者的O2O消費體驗。
而BAT基本上在十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者之間的有效閉環(huán),再不濟,其中的兩者結合也能滿足了消費者的生活服務需求,比如騰訊做社交,光信息流和資金流結合好就行了,阿里做電商,三者結合的比較好,但是資金流也是通過銀行走的,阿里不用愁,所以相當于信息流和物流結合的比較好。百度信息流做的比較好,直到推出了個百度外賣,信息流才和物流結合的比較好。所以無論是信息流、資金流還是物流,線下線上的結合其實已經做的非常成熟了,消費者對于哪一家的服務,其選擇成本都很低。另外,還有一種導流的形式,就是第三方登陸,一個賬號可以用遍互聯網。這種模式導致消費者的流動性非常大,商家被撬客的風險因此高,消費者表現出了非常不忠誠的態(tài)度。
所以以O2O理念創(chuàng)業(yè)或維系經營的公司,通過先積累線上流量,再拓展線下資源的方式進行發(fā)展,最后進行結合的發(fā)展流程,本質上還在走BAT的老路,自然無法和 BAT對抗。即使有的O2O獲得了BAT的支撐,但是因為消費者被撬客的成本低,所以獲取忠誠的潛在客戶,其難度也不斷提高。即使燒錢,獲取潛客的空間已經不大了。
燒錢為黏性:只能付出更大的黏性成本
燒錢的本質其實是為了提高轉化率,無論是線上轉化為線下,或者是反過來。O2O企業(yè)都希望二者的轉化率能夠比較高,且能夠轉化的比較順利。相對而言,燒錢帶給消費者的補貼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轉化方式。那么,燒錢是不是一種能夠有效改變消費習慣的方式呢?
燒錢的目的是能夠很快的帶來高的轉化率,所以對應的領域自然應該是高頻的服務,所以生活服務類的中的打車、餐飲、購物等領域都是需求相對高頻的服務,所以嘀嘀快的、優(yōu)步、大眾點評、美團等,使用了燒錢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轉化率;但是洗車、按摩、美甲、寵物美容等行業(yè),屬于生活服務類中的一些比較低頻的行業(yè),而且消費人群沒那么大眾化,且服務頻次非為必須,所以企業(yè)燒錢之前,獲客的成本已經比較高了,燒錢帶來的轉化率,自然比較低。
所以燒錢能燒出黏性也只是集中在高頻次的行業(yè),低頻次的行業(yè)即使燒錢,最多也就是帶來優(yōu)惠這個層面,所以,每個行業(yè)的黏性都有,只是強弱不同而已。燒錢只能助長高頻次行業(yè)的黏性,低頻次行業(yè)的黏性還真不是燒出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頻次的行業(yè)為什么也遭遇了燒錢之后的寒冬,很大一個原因是燒錢帶來的黏性被降低了。比如餐飲行業(yè),100塊錢的東西5塊錢賣給消費者,95塊錢可以看成是獲客的黏性成本,這個黏性成本的支付周期假如是7天,那么每天的黏性成本就是13.5元,隨著高頻次餐飲行業(yè)的客戶規(guī)模效應,商家就要承擔因客戶不斷增加之后應多付出的費用,即每天付出100的N倍,黏性成本為13.5N元。另一方面,其它的菜品因為沒有優(yōu)惠,所以點的幾率被強制拉低了,因此其它菜品帶來的盈利變弱了。所以從這點上考量,所謂的黏性,帶來的只是流量,而不是利潤,因為燒錢是有周期的,不可能長期燒下去,更何況后續(xù)倚借燒錢摸索出來的可持續(xù)的盈利模式在很短時間內沒有被培養(yǎng)出來。所以,燒錢為了黏性,只能付出更大的黏性成本,這種黏性成本是非常高的。
空置率:一個難以有效匹配的因素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時候很難體現,有的人喜歡在線上消費,有的喜歡在線下完成購物體驗。所以導流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如何評估線上或者線下的空置率。
所謂空置率,我認為就是一個錯時消費的利用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線上導引到線下,線上就形成了空置,線下導引到線上,線下就形成了空置。所以如何能降低空置率,這是一個比較值得重視的問題。有很多餐廳,通過線上導引到線下,線上就空置了,那么在這個時間段內,線上就成為了一種閑置狀態(tài),這個閑置周期的長短,取決于線下消費周期的長短,一切還是以線下為主。但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決定了其是否決定采用線上這種方式,所以導致商家要將客戶定位于那些可以接受線上導引的客戶,而往往這部分客戶是沖著大力度的優(yōu)惠活動才愿意接受商家的線上導引的,畢竟現在直接到店里吃也很方便,不一定非得通過線上。通過線上,也只是為了優(yōu)惠。所以很多O2O為什么開始燒錢,最終結果是將很多不是??偷南M者吸引到店里來了,那些常客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減少了光顧的次數,結果線下真正的、長期的消費比例被降低了,真正有效的客戶(或者一部分)被空置起來了。在沒有錯時可以利用的情況下,商家就白白的浪費了這個錯時消費的顧客群體。
O2O是一個比較熱的模式,但是大規(guī)模倒逼潮的上演也集中在這兩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縱觀該模式發(fā)展進程,所謂的燒錢、導流等手段,在遭遇大規(guī)模的倒閉潮之后,應該以一種新的視角去解讀,或許對該模式才有一個真正的認識。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