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發(fā)展農村電商,評論界一直是叫好與唱衰齊飛,一邊是京東淘寶卯足了勁的刷墻地推,另一邊卻是媒體人列舉農村電商“不可能”的種種原因。我的小伙伴里也分成了兩派,不看好者妙語連珠:做農村電商無異于想把梳子賣給和尚。
好嘛,連銷售圈經典案例都出來了,但其實他說的也不無道理?,F在農村電商和十來年前電商剛剛萌芽時的一二線城市一樣,面臨著消費者認知度低,物流能力困難,以及用戶習慣用戶體驗一片迷茫的情況。率先入局的創(chuàng)業(yè)者,想占得電商最后一塊大蛋糕的福利,不光要有開疆辟土的魄力,雄厚的財力也是必要條件。
但是光有錢可不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你想把梳子……啊不對,商品賣給農民朋友,那首先得決定要賣什么。賣生活必需品吧,確定能PK掉村頭的小超市嗎?走路五分鐘就買到了,還能順便跟村花謝大腳嘮嘮閑嗑;想賣高品質消費品吧,老鄉(xiāng)們只關心糧食和蔬菜,哪有閑心享受你的智能手環(huán),MacBook呢?
此題無解?不然,我認為跟建設社會主義一樣,做農村電商,也得分三步走。
首先,針對購物需求,選對品類。農民伯伯并非看準了村頭小超市,而是村頭小超市足以滿足他們對于生活必需品的大部分需求,比如柴米油鹽,但是日化品就差一些了,城市里嚴厲打假,鄉(xiāng)鎮(zhèn)就成了假貨猖獗的重災區(qū),什么周住牌洗衣粉,Okay玉蘭油,日貓洗潔精……這些令人捧腹的不是段子,而是現實。
隨著網購的普及,農村地區(qū)假貨橫行的狀況也會隨之緩解,這也是農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此外,彩電、冰箱、洗衣機,這些大件在很多鄉(xiāng)村仍是稀罕物,電商可以解決農民購買這些大件物品的物流困難,也能提供更多挑選的余地,更加會有價格優(yōu)惠和質量保證。這些品類,正是農村電商需要重點發(fā)掘的藍海。
第二,找準推廣方法。有朋友曾跟我說,其實趕集、進城采購,對于農民來說,不僅僅是為了買東西,也是一種精神需求,枯燥的男耕女織生活需要一種調劑。如果電商想要打入農村市場,那么就要找準農村的用戶推廣“癢點”,京東和阿里的刷墻戰(zhàn)看似好笑,但卻是針對當地用戶行之有效的推廣方式。
再比如,之前有媒體報道過的村級代購員,就解決了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不會網購、畏懼網購的問題。聯合當地小賣部,發(fā)展O2O,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也并非全無可能。
第三,針對消費習慣的培養(yǎng)。精打細算其實并不僅僅是農民的特征,我們每個人都會這樣,在幾年前,我也曾不敢注冊淘寶怕被盜號,想叫外賣但顧及成本,結果還是自己下樓買。
然而習慣和認知都會變化,農村電商的認知突破口在哪兒呢?我覺得可以轉變思路,變“引進來”為“走出去”,村民李大爺自家種了香瓜,你怎么能讓他想要買隔壁村的香瓜呢?但是把自己的瓜果梨桃賣出去,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其實農村電商要做的不是一個單純的網站,而是一個平臺。就如同現在的打車平臺,不僅僅瞄準了乘車者的用戶需求,更加發(fā)掘了私家車的需求,順風車的火熱就證明了這點。
除此之外,加強大數據采集,更加準確定位農村用戶的分布,可以緩解用戶分散,物流運輸不便的情況。加強發(fā)展冷鏈物流,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個東北孩子,我深知在寒冬臘月,南方水果對于北方老鄉(xiāng)的吸引力。
其實說白了,解決農村電商的難題根本在于用戶,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改善用戶體驗,就不愁沒有辦法培養(yǎng)消費習慣。但這個過程也將非常漫長,入局者當做好準備。
說了很多,多數是紙上談兵,之所以明知淺薄卻想一爭一二,是堅信農村電商的發(fā)展會推動電子商務的未來,也可以改變農村的現狀,不光是就業(yè)機會的增多,商品質量的保證:中國人口已經逼近14億,農民占了一半之多,這7億不僅僅是一個人口數字。
對于蓬勃發(fā)展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說,與其不斷在一線城市創(chuàng)造需求,為什么不能更花些功夫去農村發(fā)現需求,滿足需求呢?我堅信,這不是一個將梳子賣給和尚的笑話,更不會僅停留在一個愿景。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